清明节临近,河北邯郸涉县当地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开展研学游。 张文丽 摄
清明临近,连日来,全国各地红色景区、红色纪念馆等推出了丰富多彩的主题研学活动,让广大游客及青少年在活动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精神。
红色,是山西省武乡县永不褪色的鲜亮底色。2024年刚刚开放的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成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红色文化”的研学场馆。临近清明节,来此参观学习的研学团队越来越多。在这里,学生触摸屏幕可以同革命先辈互动对话,也可以通过AI修复活化老照片与英雄面对面、听数字人讲述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通过数字化手段,视觉、听觉、触觉深度参与,让观众更加立体、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武乡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武乡县打破静态展览模式,积极探索情景再现、实景演艺、场景体验等红色旅游新场景,深受广大游客欢迎。
在北疆大地,内蒙古呼和浩特乌兰夫纪念馆推出的“缅怀革命先辈 赓续红色血脉——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系列活动,深受当地青少年欢迎。该馆副馆长阿拉腾其木格介绍,乌兰夫纪念馆采用“馆际联动、馆校合作、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通过专题展览、研学实践、祭扫缅怀三大板块,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体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铭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参观结束后,中学生张曼曼深受感动:“回到学校后,我要把这次研学的感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努力提升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端详革命文物,聆听抗日故事,观看历史视频……日前,浙江省诸暨市博物馆组织开展“烽火记忆,童心传承——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研学活动”。为丰富研学体验,该博物馆还组织了爱国主题手绘风筝以及革命主题手抄报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宣传,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也提高了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诸暨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清明节期间,该博物馆还计划邀请民俗老师以微课堂的形式讲解清明节起源、寒食节本地习俗等,并进行手作体验,用艾草面团与豆沙、咸菜笋丁等传统馅料传递“舌尖上的清明记忆”。
近来,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迎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今年是该馆连续推出清明诗会的第9个年头,围绕“烽火印迹 诗意清明”主题,将开展诗会祭英烈、清明千人祭扫等活动。为丰富孩子们的研学体验,纪念馆还通过VR、AR、3D投影、全息技术等科技手段,设置沉浸式数字展厅、抗战书屋等;重点推出《黎明之前》沉浸式红色主题剧本杀,并配套书吧、咖吧、茶舍、7D影院等实现寓教于乐。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办公室副主任张文丽表示,馆内通过体验式、情境式教育,增强研学课程的沉浸感、代入感,更好地增强红色资源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位于上海杨浦的国歌展示馆面向中小学生设计推出的“塑魂”研学课十分抢手。该馆馆长陈晨介绍,课程以聂耳、田汉等人物事迹为主线,通过答题互动、展馆探秘等形式,将清明节“慎终追远”传统与红色文化教育有机融合。其中,“为国而歌”AR体验营创新融合AR技术,观众可穿越至1935年,亲手播放《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沉浸式探秘国歌创作背后的岁月;“红色革命家——李一氓纪念展”则展现了“学者式革命家”李一氓毕生致力于文化传承的感人事迹,彰显共产党人将革命理想与文化使命相结合的崇高品格,为红色研学注入人文厚度。“国歌展示馆这种‘红色+仪式+科技+研学’的新方式,让革命历史可感可知,红色精神可触可及,我和孩子十分期待。”一名报名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家长表示。(统稿:范海刚 参与采写:朱萌、王慧、周传人、李秋云、范海刚、黄艺芹)